|
找準人才工作創新的著力點时间:2021-11-08 人才是事業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人才工作,把人才工作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將馬克思主義人才觀與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優秀人的才理論深度融合,結合國內外發展實際,形成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哲學思想內涵和鮮明的時代特色的習近平人才思想體系,為黨和國家在新時期的人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理論指南和基本遵循。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階段,經濟社會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變革,落實習近平人才思想,不斷推進人才工作的創新發展,是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式、加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的迫切需求。推進人才工作創新,既要樹立長遠的發展戰略,更要結合當前實際及未來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抓住問題關鍵,找準著力點,確保工作實效。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我國人才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人才工作機制不斷健全,人才培育力度不斷加大,人才發展環境不斷優化,中國正日益成為世界優秀人才培養基地與集聚中心。但毋庸諱言,我國在人才工作上仍然存在著人才培養模式滯后、人才流動不暢、人才使用不當等阻礙人才戰略目標實現的體制機制障礙。找準人才工作創新的著力點,就要不斷健全人才工作體制機制,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使人才培養有更加明確的方向和目標;深入推動人才評價體系改革,構建符合時代發展的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使人才評價、使用有更加科學的量化依據和制度遵循;加強人才管理的民主法制建設,創新人才服務機制,使人才選拔、任用更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積極營造符合人才培養使用的優良環境,切實打通人才培育、流動、使用、發揮作用的機制障礙,才能真正拓展人才發展空間,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真正調動優秀人才創新創業的積極性,才能把更多的人才凝聚到干事創業上來,真正實現天下人才為民族振興、國家強盛的宏偉事業發展所用。 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是人才產生的土壤與搖籃。在人才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人才的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當今時代,樹立長遠的人才戰略,既要有天下英才為我所用的國際視野,又要堅持自主培育、持續培養的人才工作理念,不斷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使人才培養有更加明確的方向和目標,使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要不斷增強教育自信,切實提升中國教育制度、教育理念的世界化水平,積極推動優秀的中國教育思想、理論和方法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教育自信是民族自信的基礎與靈魂,沒有教育的自信,就沒有民族的自信。教育文化是所有文化中最易于傳播和最易于被不同民族所接受的文化,缺乏自信的教育文化,很容易被其他教育文化所代替,既不可能培養出敢為天下先、能為天下先的杰出人才,也無法吸引天下人才的廣泛匯聚。要大力弘揚中國優秀的教育理念,善于在繼承、發展、學習、借鑒和創新中不斷提升整體教育水平,推進世界先進教育理念與中國優秀傳統教育理念的高度融合,切實改變當前教育實踐中普遍存在的自我弱化現象,真正構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才教育培養體系。要全面審視當前的素質教育制度,真正構建起集思想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藝術素質為一體的現代素質教育體系,切實扭轉素質教育等同于文藝素質的教育思想。真正的人才必然是有民族脊梁、世界視界的人才;真正成功的教育,必然是能將愛國主義、人類情懷無縫銜接的教育。要敢于旗幟鮮明的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人才教育培養的全過程。要進一步加大人才培養的國際合作力度,不斷擴大出國留學和來華留學人員數量,通過運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培養造就更多優秀人才。要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制度改革,構建能夠滿足社會需求的系統化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在中職、高職、高專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專業碩士覆蓋范圍,積極探索推出專業博士,拓展應用型人才、專業技能人才發展空間,使人人成才成為現實可能。 深入推動人才評價機制和評價體系改革,創新人才評價方式。人才評價是整個人才工作的核心和指揮棒,評價機制是否完善,評價體系是否科學,直接影響著人才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構建符合時代發展的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使人才評價、使用有更加科學的量化依據和制度遵循,是提升人才工作服務國家戰略和創新發展的能力的根本要求。要進一步完善人才評價標準體系建設,對研究型人才、應用型人才、服務型人才、哲學社會科學人才突出不同的評價導向,逐步建立完善技術工人、新型職業農民評價體系,切實建立分領域、分層次、分類別的科學評價體系。要加快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切實改變當前以政府為核心的人才評價機制,逐步建立政府引導,以評價體系為依據、以用人單位為主體、以專業組織為重要參與方的科學化、社會化、市場化的多元人才評價機制。要高度重視人才評價工作的統一性、公開化、科學化,確保人才評價工作的公平、公正、合理,切實改變當前人才評價中存在的重學歷、輕能力,重資歷、輕貢獻,重近期、輕長遠,重顯能、輕潛能的不良導向。要加強人才評價的法制化建設,逐步建立人才評價責任追究制度,將人才評價納入法制軌道,從根源上杜絕人才評價過程中的官本位和人情評價、暗箱操作與權力尋租等不合理現象,真正樹立人才評價正能量,有效激發各類人才發展活力和創新創造創業活力。要從國內實際需求出發,積極探索國外人才評價與國內人才評價的銜接與融合,加強人才評價體系的國際化,為建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提供評價體系支撐,為引進國際人才、留住國內人才提供評價先導與管理依據。 強化人才管理體系建設,加強人才服務機制創新。人才管理是人才工作的重心,是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關鍵環節。加強人才管理體系建設,是創造人才發展的優良環境,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才積極性,充分開發人才潛能根本途徑。當前,我國的人才管理還基本沿用改革開放初期形成的人才管理體系,已經嚴重滯后于時代發展要求,制約著人才工作的健康、快速、有序發展。強化人才管理體系建設,就要切實轉變管理理念,自覺遵循人才的成長規律,真正樹立管理即服務的人才工作理念,并將服務理念貫穿人才的預測、規劃、選拔、任用、考核、獎懲、流動的全過程,真正能通過人才管理吸引住人才、保留住人才,不斷提升人才的素質和能力,促進人才進一步發展。要堅持人盡其才與客觀公平原則,創新人才選拔的組織體制建設,打破人才使用的層級限制與條塊分割局面,切實建立人才跨領域使用、跨層次使用的現代人才選拔使用制度,讓真正的人才選拔到可以盡展其才的工作崗位。要堅持黨管人才與民主法治原則,堅持黨對人才事業的領導,加強人才的政治吸納和政治引領,用事業凝聚人才,用政策加強人才服務保障。要不斷推進人才工作的民主化進程,逐步完善人才選拔任用上的公推公選制度,人才罷免上的民意代表制度;高度重視對人才的團結引導、思想聯系和感情交流,使人才工作真正廣泛體現民意;要強化人才的后勤保障服務,為人才安心工作創造良好條件。要大力加強人才工作的法治化建設,把人才工作納入法制軌道,使人才工作各方面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不斷推進人才工作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讓真正的人才敢想敢干、能想能干,切實避免任人唯親的人才使用現象和帶病提拔現象,形成有利于人才發展的法制環境。要進一步完善人才競爭機制與激勵機制,通過人才競爭,激發人才創造性,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拓寬人才發展空間;通過強化人才激勵,增強人才競爭力,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事業中來。要堅持人才自由流動原則,打破機關、事業、企業之間人才流動的藩籬,變人才單位所有、部門所有為社會所有,創造人才內部之間、內部與外部之間、跨領域、跨層次的合理流動,有效實現人才"能進能出"的自由流動,給真正的人才創造更多發展機會。要積極創造條件,鼓勵社會化專業人才管理機構的健康發展,社會化專業人才管理機構是目前以單位為主的管理體系的有益補充,是創新人才服務、實現人才動態管理的重要途徑,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社會化專業人才服務機構發展還不夠充足,難以滿足人才管理發展的客觀需求,可以因應形勢,采取政策傾斜等措施,推動這一行業的快速發展。 總之,當今世界已經全面進入了創新密集期,人才日益成為國家之間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力量,人才競爭日益激烈,必須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進一步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大力推動人才工作創新,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人才評價方式、人才管理機制,才能培養、凝聚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滿足當前社會發展實際需要的人才,為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的中國夢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郭豐榮,勞動經濟學會副秘書長) |